科研进展

实验室肺癌学组完成亚洲患者肺腺癌大规模测序研究

2015-12-241367

实验室肺癌学组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首次完成了对亚洲患者原发性及转移性肺腺癌的大规模测序。研究成果发布在近期(12月9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肺癌学组何建行教授与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Jun Wang)研究员、Qiang Pan-Hammarström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肺癌是全球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分为两大类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分别占确诊肺癌病例的85%和15%;肺腺癌是最常见的NSCLC组织学类型,在全球每年导致50多万人死亡。尽管近年来在手术、分子分型及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其预后仍然不良,已知可靶向驱动基因(针对性疗法)的缺乏为其主要原因之一。


以往的一些研究逐步确定了肺腺癌基因组景观图的特征,鉴别出许多潜在癌症驱动基因(EGFR、ERBB2、BRAF、ALK、ROS1和RET等)并针对开发了相应的靶向性疗法。然而其中大部分的研究都主要关注于欧洲或北美患者(肿瘤样本)。考虑到不同种族人群之间潜在的遗传异质性及肺腺癌发病的快速增长,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对东亚人群的肺腺癌进行全面的基因组分析、鉴别相关的驱动基因,以扩大肺癌相关潜在癌症驱动基因的谱系,增进我们对其转移形成的认识,进一步指导(尤其东亚人群)转移性肺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实验室肺癌学组何建行教授的肺癌团队因此联手华大基因研究院,对来自中国患者的335个原发肺腺癌和35个对应淋巴结转移瘤进行了综合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总共鉴别出了13个显著突变基因,包括最常见的突变基因TP53和一些新的突变靶基因如RHPN2、GLI3和MRC2。此外,在来自转移瘤患者的肿瘤中显著富集了TP53突变。一些调控细胞骨架重塑过程的基因也频繁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转移样本中,IQGAP3高水平表达被确定为是不良预后的一个标记物;增添了对肺癌相关不良预后、潜在癌症驱动基因的新认识。

此项研究首次完成了亚洲患者肺腺癌的大规模测序,提供了原发性和转移肿瘤的一张综合突变景观图。研究成果有可能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并阐明了转移性肺腺癌的分子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