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教授团队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COPD相关肺心病大鼠模型
2025-02-19852025年2月10日,王涛教授团队在病理学领域的经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JCR: Q1, IF:4.7)在线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Rat Model for Emulating COPD-Associated Cor Pulmonale》。这项研究通过结合香烟烟雾暴露与左肺动脉结扎技术,成功构建出高度模拟人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关肺心病的大鼠模型,为破解这一疾病的治疗难题提供了重要工具!
研究背景:COPD与肺心病的挑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持续的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COPD患者中,约6%每年会发展为肺心病,这是一种由肺部疾病引起的右心室功能障碍,显著恶化了COPD的预后。肺心病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还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由于缺乏能够准确模拟COPD与肺心病复杂相互作用的动物模型,相关治疗研究进展缓慢。
创新模型:香烟烟雾与左肺动脉结扎的结合
王涛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巧妙地将香烟烟雾暴露与左肺动脉结扎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大鼠模型。这种“双重打击”策略,旨在模拟人类COPD患者在长期吸烟和肺血管床减少的双重压力下,所经历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中,六周大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被随机分为不同实验组,通过左肺动脉结扎手术和长期的香烟烟雾暴露,成功诱导出了一系列与人类COPD相关肺心病高度相似的病理特征。
研究成果:模型的关键价值
该模型不仅成功模拟了COPD的肺功能障碍、肺气肿和炎症浸润等病理变化,还完美复现了肺心病的标志性特征,包括右心室肥大、纤维化、毛细血管稀疏以及肺动脉高压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生理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团队证实了这一模型在模拟疾病进程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一成果不仅为深入理解COPD相关肺心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更为开发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潜力
王涛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更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无限可能。通过这一创新模型,研究人员可以更深入地探索COPD相关肺心病的分子机制,筛选和评估潜在的治疗药物,从而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一模型的成功构建,标志着我们在对抗COPD及其并发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
致谢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项目的支持。
关于研究团队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王涛教授,长期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硕士研究生马卓基、童随阳医生、博士研究生黄钰航、王能医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为这项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讯作者
王涛
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PI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
通过美国职业医师资格(USMLE)1-3步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