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卢文菊教授团队揭示伊马替尼治疗肺动脉高压效果不佳的原因
2025-02-214752025年2月18日,王涛、卢文菊教授团队在药理学领域的权威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JCR分区:Q1,影响因子:6.8)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Imatinib aggravates pressure-overload-induced right ventricle failure via JNK/Runx2 pathwa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伊马替尼——一种新型肺动脉高压(PH)治疗药物——通过激活JNK/Runx2通路加重压力超负荷所致右心衰竭的分子机制,从而抵消了其降低肺血管阻力的潜在益处。此外,研究还提出,联合应用JNK抑制剂可显著增强伊马替尼在肺动脉高压治疗中改善右心功能的效果,为肺动脉高压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策略。

肺动脉高压(PH)患者常因右心压力负荷增加引起右心室失代偿,最终导致右心衰竭,死亡率居高不下。伊马替尼作为抗增殖药物可降低肺血管阻力,但其在改善PH患者运动耐量的同时并未降低PH患者死亡率。针对这一临床问题,王涛教授团队大胆提出假设:伊马替尼是否会对压力负荷下的右心室产生毒副作用,进而削弱其在PH中的疗效呢?
研究团队通过构建肺动脉缩窄(PAB)大鼠模型,避免了伊马替尼对肺血管阻力的干扰,研究其对右心室的直接作用。研究发现,伊马替尼显著降低了PAB大鼠的生存率,加重了右心室功能障碍、心肌肥大、凋亡和纤维化。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伊马替尼通过激活c-jun N末端激酶(JNK)和RUNX家族转录因子2(Runx2),促进了血栓海绵蛋白4(THBS4)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转录,从而加剧了右心室心肌肥大和纤维化。更为重要的是,联合JNK抑制剂SP600125可逆转伊马替尼的右心损伤,在SU5416+缺氧诱导的PH模型中显著改善右心功能,且不影响肺血管重塑疗效。

该研究首次阐明伊马替尼的右心损伤机制,并提出“伊马替尼+JNK抑制剂”的协同治疗方案,既保留其抗肺血管重塑优势,又规避右心损伤风险。这一发现为PH的精准用药奠定理论基础,尤其对难治性PH患者具有重要转化价值。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
实验室王涛教授和卢文菊教授为本研究共同通讯作者,曾晓辉博士、马卓基硕士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依托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