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室2026年度自主课题项目(含滚动支持)申报指南
2025-04-03100为提升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SKLRD,以下简称实验室)研究人员、尤其是青年后备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实验室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与人才培养,实验室现面向内部研究人员征集2026年度自主课题项目(含滚动支持)计划申报书。
一、主要资助方向
本基金计划围绕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目标,面向我国呼吸系统疾病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的需求,以解决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探索实际问题背后的关键机制或技术难点,选择能提升实验室创新与竞争能力的、具有前瞻性的、有良好研究基础及应用前景的课题进行立项资助。主要资助呼吸领域如下方向(不限于):
(一)重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和临床救治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
1.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实时监测预警与快速检测
2. 呼吸系统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
3. 重症肺损伤患者精准诊治技术
4. 抗呼吸系统感染药物和疫苗研发
(二)慢阻肺的演进规律、精准分型和诊疗新方法研究
1. 基于队列的慢阻肺精准分型和演进规律研究
2. 慢阻肺生物标本库和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研究
3. 慢阻肺早诊早治新技术研究
4.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研究
(三)哮喘发病机制研究和新型诊疗技术研究
1. 哮喘发病环境风险因子和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2. 哮喘精准分型和疾病演进规律研究
3.哮喘诊断和治疗新方法、新靶点开发和应用
4. 过敏原组分和致敏性分析研究及应用开发
(四)慢性咳嗽致病机制研究和新型诊疗技术研究
1. 慢性咳嗽的神经调控与致病机制
2. 慢性咳嗽诊疗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五)支扩症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1. 支扩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学体系
2. 支扩重叠综合征特异性治疗手段
3. 病原体感染引起支扩症气道炎症急性加重与迁延研究
4. 支扩症特异性治疗干预手段
(六)间质性肺病和肺血管病的早诊和综合管理研究
1. 开发高度模拟临床诱因或结局及迎合新型药物开发的间质性肺病和肺血管病动物模型或肺芯片模型
2. 建立不同诱因间质性肺病和肺血管病的多组学数据库
3. 开发无创灵敏的间质性肺病和肺血管病早诊技术
4. 开发长效安全的新型治疗药物
5. 揭示间质性肺病和肺血管病的早期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
(七)肺癌新型早筛、早诊、早治技术研究
1. 探索早期肺癌发病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明确中国肺癌高危人群
2. 早期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3. 开发及验证早期肺癌鉴别诊断新技术
4. 阻断早期肺癌发展的新疗法
(八)基于人工智能的呼吸疾病诊疗新技术研究
二、资助条件
1. 本年度自主课题(含滚动支持)拟资助20项,每项20万元。自主课题的研究期限为3年,起止时间为2025年6月- 2028年5月。
2. 自主课题面向实验室青年研究人员开放申请,申请人年龄不超过40岁(1985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需具备中级或副高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硕士学历需提供2位高级职称教授推荐信);申请人需签署项目承诺函(承诺离职前完成项目结题或办理变更手续),否则将影响课题组成员的来年申报。
3. 实验室PI及正高职称人员不得申报自主课题。从国内外新引进的实验室全职PI(不包括实验室自主培养的引进人才),入职一年内或首次申请时不受上述条件限制。
4. 近五年已获得实验室资助并顺利结题的自主课题(即2019、2020、2021、2022年度自主课题)资助者,如前一课题有重大研究成果产出的,可参照本指南申请“自主课题滚动支持”,自主课题滚动支持项目数不超过年度资助总数的10%。
三、限项要求
自主课题旨在支持青年人才的原创性科学研究。申请人申报项目若被发现已获得过其他各级科研项目资助支持的,本项目不再予以重复资助,且申请人将被纳入失信名单。若申请人在其既往承担的项目基础上申请的新项目,需重点说明新项目与既往项目之间的关系,并应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设计上有明显区别。
1. 已承担实验室或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自主课题,且当前项目在研未结题的;或近2年曾获得实验室课题资助但未按课题计划完成考核及结题要求的;或被列入黑名单的申请人不能再次申报本计划项目。
2. 申请人同一年度不得同时申请自主课题、广州国家实验室青年项目、开放课题(实验室合作PI)、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专项课题、“广州国家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资助项目。
3. 申请人所获实验室自主课题资助累计不超过2项,每个课题组每年申报不超过2项,总体在研项目不超过4项。
四、申请程序、时间
点击下载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申请书(附件1),填写项目基本信息和申报内容,将申报书电子版及附件材料发至实验室科研管理邮箱sklrdkygl@gird.cn。申报截止时间:2025年5月3日。
五、项目遴选方式
实验室将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遴选项目。在收到项目申报书后,将进行形式审查和组织外单位专家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确定资助项目和资助金额。
六、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联系人:苏杰
电话:020-83205217
电子信箱:sklrdkygl@gird.cn
附件:
3. 专家推荐信(模板)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