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陈凌团队等在新冠病毒纳米抗体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2025-03-05401

1741166406352073.png

2月15日,实验室联合广州国家实验室、厦门联合呼吸健康研究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IF 10.6)上发表论文“A shark-derived broadly neutralizing nanobody targeting a highly conserved epitope on the S2 domain of sarbecoviruses”,报道了通过免疫鲨鱼制备出可中和新冠病毒所有变异株及SARS-CoV-1与穿山甲冠状病毒的广谱纳米抗体。团队于2022年发表了全国首篇新冠病毒鲨鱼纳米抗体文章(Small methods, 2022, 2200387. IF 10.7),报道了靶向新冠病毒“头部”RBD的广谱纳米抗体,可广泛中和新冠病毒WT,Beta,Delta及穿山甲冠状病毒和蝙蝠冠状病毒。基于前期的研究基础,本研究进一步开发出靶向“颈部”S2保守位点的鲨鱼纳米抗体,可以广泛中和新冠病毒omicron及早期突变株。

1741166444718886.png

新型冠状病毒不断突变,早期研发的中和抗体因新变异株的出现与流行而失效,研发广谱中和抗体药物对预防和治疗冠状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新型纳米抗体近年来在众多疾病领域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免疫鲨鱼(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俗称狗鲨),筛选到一株纳米抗体79C11可广谱结合并中和所有检测的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和新冠疫情早期原始株,Delta,包括Sarbecovirus家族SARS-CoV-1 和Pangolin CoV(图1)。79C11小鼠体内活性实验表明,通过滴鼻给药,79C11可有效预防小鼠感染omicron XBB.1突变株。

1741166391406429.png

图1 纳米抗体79C11假病毒广谱中和活性评估

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该抗体(79C11)结合的表位分析,发现了先前未报道的广谱中和表位是靶向冠状病毒刺突蛋白S2区域。79C11结合在S2区的HR1结构域。HR1结构域在sarbecovirus家族中非常保守,并且在新冠病毒膜融合过程中与HR2形成六聚束促进膜融合,推测79C11通过抑制六聚束的形成而抑制新冠病毒膜融合(图2)。目前尚未发现人源抗体有靶向该表位,表明纳米抗体在广谱表位的识别中具备其独特的优势。这一研究结果也将进一步指导冠状病毒广谱疫苗的设计和优化。

1741166370290102.png

图2 79C11中和机制模拟图

纳米抗体分子量小,理化性质稳定,生产成本低,使其在鼻喷抗体药物的应用中具备众多优势,是扩展抗体药物给药方式的良好候选药物。

陈凌教授,厦门联合呼吸健康研究院陈志龙博士,实验室牛学锋副研究员、赵金存教授,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熊晓犁研究员为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广州实验室冯波副研究员,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硕士毕业生李翠云,实验室张昭勇博士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实验室青年基金的资助和支持。


论文原文:https://jnanobiotechn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51-025-03150-2